一张借粮证见证党的严明纪律优良作风

盐池县革命委员会借粮证。 宁夏博物馆供图
《大唐秦王词话》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就是打保障。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的目光总会聚焦于那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令人热泪盈眶的牺牲一幕,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面临生存绝境的时代,革命先辈是怎么活下来的;他们在长征路上每晚住在哪里,是借住在老百姓家、是住帐篷、还是天当被来地当床;他们在西征战役中吃什么,天寒地冻时有没有御寒的衣物,短缺的药品从哪里来,在炮火中受到损坏的部分武器怎么修复等却鲜为人知,而这些都是摆在革命队伍面前的现实困境。
筹粮筹物尤其是战争年代的难题。早在井冈山时期,“借东西要还”就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八项注意”之一。大柏地战斗中,红四军用“红军借粮,有借有还”的行动诠释着中国共产党的严明纪律和诚信品格。
在宁夏博物馆,有这样一张微损泛黄的“借粮证”,亦是我们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见证。
借条的上半部分书写着“盐池县革命委员会借粮证”字样。借粮证的主体内容从右至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借粮证编号“丙字第十号”,及“今借到南区三乡姬祯同志米一百三十二斤特给此据为凭”;第二部分特别写出了抗日借粮口号,“为了抗日战争胜利保证抗日红军给养征求爱国人民自愿的借粮给苏维埃以便充分供给抗日红军这是每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人民的光荣任务!”;第三部分为“注意:1.此粮于一九三七年秋收后归还;2.此证是以米为单位如借的谷子交二斤作为米一斤计算;3.此证请保存勿失予还粮时照凭证还粮;4.以家为单位填给”;第四部分注明了借粮人为县主席、粮委主任,盖“袁兆瑞”章,时间为1936年10月5日。在借条的下半部分,标明“此联给借粮人”。
一张小小的借粮证,就是“有借有还”的实据。借据的各项要素齐备、格式内容完整,尤其是抗日借粮口号,足以证明共产党的军队筹粮筹物不是横征暴敛,更不是搞摊派。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一张张换来食物的借粮证,不仅是保障工农红军的生命线,更是紧密联系党和群众的情感线,传递着我们党清廉爱民的深厚感情。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汪晓慧
